2021年9~11月,國內經濟快速復蘇、制造業回流,用煤用電需求驟升,出現了煤炭短缺、煤價暴漲、煤電虧損,疊加新能源出力不足,一些地方出現用能緊張,引起了廣泛關注。國家有關部門緊急采取了一系列保供穩價措施,到年底煤炭供應緊張局面得到有效緩解。國家能源主管部門、能源電力行業要從富煤貧油少氣的基本國情出發,增強能源電力供應鏈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堅持先立后破,穩步實現“雙碳”目標。從發電側來看,應從以下4個方面提高認識,助力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服務“雙碳”目標。
深刻認識當前復雜形勢下
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極端重要性
保障用能涉及經濟發展與民生福祉,是能源行業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能源電力人的“初心與使命”,更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實現“雙碳”目標的一條底線。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大國,但我國還不能完全做到能源自給自足,距離能源強國還有一些差距。目前,國際局勢動蕩、地緣政治沖突、供應鏈受到沖擊,全球能源危機此起彼伏。特別是國內受極端天氣、經濟不穩、疫情反復、煤炭供應持續偏緊、用電“雙高”“雙峰”突出等因素影響,能源保供的壓力仍然不小。因此,我國能源的飯碗必須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必須增強能源供應鏈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把供應能力建設擺在首位;必須建立“多能互補、多元保障”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建設能源強國。
對能源清潔轉型過程中的風險保持警醒
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清潔轉型是能源電力行業的戰略方向,是未來發展的主旋律,也是應對氣候變化、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實現“雙碳”目標與能源電力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我們一方面必須保持戰略定力,要繼續推動能源生產消費方式綠色低碳變革,重點要做好增加清潔能源供應能力的“加法”和減少能源產業鏈碳排放的“減法”,提升能源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構建現代能源體系;另一方面也必須認識到我國在綠色低碳轉型中新的安全保供風險增多,能源輸送等基礎設施不適應新能源大規模發展,關鍵環節能源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能源市場體系還不完善,能源管理的協同機制有待改進,目前新能源以提供清潔電量為主,尚難以承擔電力保供重任。
近期,走在世界能源清潔轉型前列的歐盟,因擔憂地緣沖突影響能源供給,允許成員國在轉向可再生能源前,可以在煤炭、核能上停留更長時間,以避免對俄天然氣的依賴,在能源安全、氣候保護、穩定價格、經濟增長之間尋找平衡。因此,為應對電力可靠供應風險,我們不能搞運動式減碳,過早過急大規模淘汰煤電,必須儲備一批常規電源,以備不時之需,實現“雙碳”目標要做到先立后破,有序進行。
重新評估煤電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的定位作用
回顧2021年的能源保供戰,煤電企業在關鍵時刻扛起了電熱保供的政治責任、社會責任,發揮了“頂梁柱”作用。在“發得多虧得多”的前提下,煤機利用小時數創出近年來新高,達到4568小時,比2020年提高263小時。目前裝機占比47%的煤電仍是主體電源,為全社會貢獻了六成的發電量,支撐超七成的電網高峰負荷,承擔北方超八成的冬季供暖任務。但是,煤電企業由于比價關系嚴重扭曲,2021年出現全面虧損,經營“入不敷出”,嚴重缺乏投融資功能,呈現“生存難、改造難、發展難、保供難”。如果煤電困難長此以往,新能源又未立,將會危及國家能源安全大局,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我們一方面要抓緊落實國家有關部門近期推出的一系列穩供保價政策,特別是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深化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完善煤炭市場價格形成機制的通知》,有效緩解煤電矛盾,徹底理順上下游的體制機制,重點要提高能源供需預警水平,加強電煤價格的預期管控,提高煤電基準價,放寬市場電價漲幅,著力紓解煤電當前的困難,并對“十三五”煤炭去產能、取消煤電聯動、電力市場單邊競價、工商業電價“只降不升”等政策進行后評估,改變臨時應急、行政施壓、畸輕畸重的做法。另一方面要根據我國煤電向“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并重”轉型的新的戰略定位,推出“煤電新政”,完善電力中長期市場、現貨市場及輔助服務市場,探索建立容量市場或容量補償制度,建立兩部制電價,增加煤電關停、退出、備用專項政策,充分體現煤電兜底保供、系統調節、應急備用等多維價值,讓落后老小煤電“退得出”,清潔高效煤電“留得住”,新上先進煤電“有回報”。
發電企業應大力推進構建新型電力系統
國家《“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要求增強能源供應鏈安全性和穩定性,把供應能力建設擺在首位。統籌推動非化石能源發展和化石能源清潔利用。一方面要穩住存量,發揮好煤炭、煤電在推動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中的支撐作用;另一方面要做好增量,把風、光、水、核等清潔能源供應體系建設好,加快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持續擴大清潔能源供給。
進入“十四五”,發電企業要抓住機遇,直面挑戰,全力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全力發展風能、太陽能;大力發展生物質能、海洋能、地熱能等;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因地制宜發展水電,形成水能、光能、風能、核能、生物質、海洋能、地熱能等并舉的“清潔大家族”,努力提高清潔能源裝機比重與發電量比重。
“十四五”期間,要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促進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一是全面推進風光電大規模開發和高質量發展,優先就地就近開發利用,加快負荷中心及周邊地區分散式風電和分布式光伏建設,推廣應用低風速風電技術。二是在風能和太陽能資源稟賦較好、建設條件優越、具備持續整裝開發條件、符合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等要求的地區,有序推進風光電集中式開發,加快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光電基地項目建設,積極推進黃河上游、新疆、冀北等多能互補清潔能源基地建設。三是積極推動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等屋頂光伏開發利用,推廣光伏發電與建筑一體化應用。四是鼓勵建設海上風電基地(5個千萬千瓦級),推進海上風電向深水遠岸區域布局。五是積極發展太陽能熱發電。六是以儲能、氫能為重點,加強靈活調節電源建設。
“十四五”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期?!丁笆奈濉爆F代能源體系規劃》要求,增強電源協調優化運行能力,加快新型儲能技術規?;瘧?,推動電力系統向適應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進。到2025年,靈活調節電源占比達到24%?!丁笆奈濉彪娏Πl展規劃》要求,統籌電源側、電網側、負荷側資源,完善新能源調度機制,新增系統調節能力2億千瓦以上。煤電機組靈活制造1.5億千瓦、靈活性改造超過2億千瓦;抽水蓄能裝機達到6200萬千瓦以上、在建達到6000萬千瓦左右;新型儲能裝機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
目前,新能源大發展,儲能政策與分時電價出臺,儲能將大有可為。隨著《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出臺,綠電制氫發展潛力巨大。因此,各發電集團要積極布局新型儲能業務,大力開發建設抽水蓄能電站,積極跟蹤氫能全產業鏈發展技術和商業模式,穩妥推進氫能業務。同時,要推進“多能互補”(風光水火儲一體化)發展與“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提升能源清潔利用水平和電力系統運行效率。
來源:國家電網雜志 作者: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 陳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