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召開,在確保能源正常供應方面,會議提出,在前期向中央發電企業撥付可再生能源補貼500億元、通過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注資200億元基礎上,再撥付500億元補貼資金、注資100億元,支持煤電企業紓困和多發電。要優化政策、強化協調,安全有序釋放先進煤炭產能。決不允許出現拉閘限電。
經歷過2021年下半年全國范圍不同程度的電力短缺之后,我們似乎對能源安全的重視程度又上了一個臺階。這次國常會提出了“決不允許出現拉閘限電”的目標。任何目標的達成都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今天我們就來捋一捋,基于2021年的電力短缺,如果要實現“不拉閘限電”,需要付出什么樣的代價。
拉閘限電是極端,有序用電是常態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點:拉閘限電是一種保護電網安全、避免更大規模停電風險的應急、緊急、極端措施。在2021年的下半年,大家所熟知的“拉閘限電”發生在東北地區。也就是社交媒體上瘋狂傳播的“紅綠燈停電”那一時期。
除此之外,去年的廣東、浙江、江蘇等地區,更多的是屬于“限電”、“有序用電”的范疇。根據有序用電管理辦法,有序用電指的是在可預知電力供需緊張的情況下,通過形狀措施、經濟手段、技術方法,已發控制部分用電需求,維護供電秩序平衡的管理工作。如果想簡單的理解,那么拉閘限電是沒有通知的停電,而有序用電是計劃、方案、帶通知的停電。
無論是拉閘限電還是有序用電,都是電網在有功功率不足、超穩定極限、系統故障、持續的頻率或電壓超下限或備用容量不足時,按照限電序位進行限電的操作。從事后來看,東北電網當時面臨供需不平衡和頻率快速下降的風險,所以采取了緊急的拉閘限電。而其他地區更多的是電力供需緊張的問題,通過限電和有序用電就可以保持系統穩定。
在2021年之前,“有序用電”其實可以說是國內的常態,電網每年也都會制定相應的方案。只是范圍和影響都沒有去年下半年大。每年夏季的迎峰度夏除了增加電力供給,很多地方都需要“有序用電”才能夠實現電力供給平衡。
所以,不要誤解“決不允許出現拉閘限電”的概念。我相信突發性的拉閘限電是可控的。但這并不能簡單理解為“限電”或者“有序用電”的徹底消失。
當然,這也不意味著筆者認為這是對“限電”的無視。綜合來看我會將這句話理解為:
突然性、沒有通知的、針對居民的拉閘限電現象絕對不允許出現;同時,工商業的有序用電,也不能延續去年“開一休六、開二休五”這種極端情況。
最大的代價:錢
合理理解目標之后,我們就要說說看代價了。其實最大的代價在這次的國常會上已經說明了:“在前期向中央發電企業撥付可再生能源補貼500億元、通過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注資200億元基礎上,再撥付500億元補貼資金、注資100億元,支持煤電企業紓困和多發電?!?
想要多發電,就要多給錢。去年的電力短缺,煤價高漲、電廠買不起煤就是公認的誘因之一。在政府強烈的保供壓力和煤炭價格抑制之下,電廠總算是多買了煤、多發了電。但這個錢花的也不少。
4月19日國資委相關負責人就在新聞發布會上明確說了:2021年電力企業保供,煤電業務虧損了1017億元。
今年的數據只怕也不會樂觀。根據中電聯發布的《2022年一季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一季度煤炭在增產保供措施推動增產的情況下,電煤價格還是呈現持續上漲的態勢。一季度全國煤電企業電煤采購成本同比額外增加1300億元左右。燃料成本大幅上漲,漲幅遠高于煤電企業售電價格漲幅,導致大型發電集團仍有超過一半以上的煤電企業處于虧損狀態。
當然了,根據2021年10月的發改委1439號文,煤電的上網電價普遍上漲了20%(高耗能企業不受20%限制)。政府對煤炭的限價也依然在持續,根據發改委公告,已經有7個省區明確了煤炭出礦環節中長期和現貨交易價格合理區間。
不過依然有火電企業人士認為目前的煤炭價格基本吃掉了火電電價上漲帶來的利潤空間,未來煤電虧損依然是主流。
現在已是5月,迎峰度夏的電力需求高峰即將到來。在煤炭限價、電力保供的雙重壓力之下,最終結果如何,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思考:“絕不拉閘限電”說明什么?
電力保供、能源安全一直都是國內不被忽視的問題。甚至在“能源不可能三角”(廉價、安全、環保)中,我們的討論從來都是錨定了“安全”再談論其他兩點。為何突然國常會如此強調拉閘限電的問題。
拋開拉閘限電帶來的惡劣社會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拉閘限電的社會影響比經濟影響更惡劣,限電對經濟的影響更大)?!敖^不拉閘限電”可能潛藏著“(在當前情況下)電力保供手段已然用盡,安全底線需要絕對堅守”這一層意義。
從去年9月至今,我們能看到的保供措施包括:提高電價、煤炭增產、限制煤價……好像也就這么多了。技術層面還有設備檢修,負荷管理方面還有需求側響應等。但是既然是“保供”,那么我們就更多的應該看供給而不是需求。
這不是因為沒有更多的手段保供,而是因為保供本身就是一個簡單的問題,答案就是增加供給。在不新增有效發電容量的情況下(時間上不允許),讓存量機組多發電是唯一的選擇。那存量機組不能多發電的原因呢?上一段似乎已經回答了。
那么電力市場化改革能夠緩解甚至解決這一問題么?現貨市場在供需失衡的時候會自然推高電價,當電價增長到一定程度,部分用電企業會自動減少負荷,進行形成一定的動態平衡。這一過程類似于需求側管理,但造成的損失會更小。
但這也會有問題,長時間的高電價可能會引發一定的輿論壓力。而且電力保供問題與經濟發展直接掛鉤,事實上“絕不拉閘限電”只是本次國常會提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手段之一。而高電價對于解決經濟下行的問題,顯然幫助并不大。那么市場化之后的高電價,會是我們期望的么?
來源:能源雜志作者:武魏楠